流水不争先一一张辉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2025-05-09

42次浏览

流水不争先一一张辉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晴岚


尊古不泥古

当我们描述和谈论一位艺术家时,大多会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是追溯至年少时的学艺背景,或是放置于工作生活及当下的艺术语境,但最终的聚焦点都将落定于艺术家的师从上。

蒙学之初,扎实基础,于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张辉就更加偏爱画画,周末在家,尤其喜欢跑到隔壁一位老先生家里,看他在宣纸上墨渖淋漓、阔笔纵横、洇晕浑化的状态。
1985年,张辉考入大理师专(大理大学前身)美术系,系统学习素描、色彩、造型等基本功,当时教授国画的正是寇元勋老师。寇老师擅长一手纯正的文人笔墨,早年富有代表性的兰竹石图,以书法写之,以诗文润之,以豪气振之,竹清,兰幽,石秀,画面清雅劲秀;后又以大理民族佳人风物入画,细笔袅袅,计白当黑,略施颜色,与山水相融,自得明丽风致。显然,张辉毕业后把自己的艺术转向传统的山水,既与寇老师的耳濡目染有关,也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山水情结。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种思潮认为“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当时许多人都热衷于西画。那时正值“85新潮美术”兴起,在自由、清新的空气里,国画趋向多元,古典抒情主义和正统的写实主义不再寂寞,有唯美、表现、抽象诸种新水墨为伍,张辉沉浸在传统与新潮碰撞的艺术火花之下刻苦钻研。

198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受到寇元勋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给予的厚望,更加激起了张辉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热情,在老家巍山县文化馆工作的时候,张辉抽出闲暇的时间学习临摹大量传统山水画作,勤于写生,努力创作。经过多年的研习,张辉在传统绘画的世界里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对山水画更是挚爱有加。

早期在山水画上的学习主要是打基础,临摹古画,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辉当时特别痴迷黄宾虹的山水,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黄宾虹还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张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其作品中“逸笔草草”间已经隐约带有黄宾虹的笔意。有书画报曾评论他“总能用自己独特的笔墨、线条,营造出浑厚华滋的自我风貌,让自己的山水画富有新意。”但张辉非常清楚自己只是学到黄宾虹大师的一点皮毛,仍需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

2005年,为进一步再有所提升,张辉到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深造了3年,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省内外书画名家,学习深造期间,张辉还有缘认识了云南实力派画家杨鹏老师,其艺术风格对张辉影响很大。2006年3月,五位对山水画颇有情怀的年轻人集聚苍山脚下成立“点苍五子”绘画团体,张辉便是其中一子。

张辉是一位喜于读书,且爱独立思考的画家,除了画画,他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07年年初,张辉撰写了一篇名为《论国画创作的写意状态》的文章投稿给《中国书画报》,因文章发表后读者反映很好,不久,张辉便接到《中国书画报》“名画赏介”编辑的约稿函。

张辉很想借助这个平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在跟编辑沟通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接受了约稿。第一篇文章发过去后,编辑很满意,就这样,张辉成了《中国书画报》的特约作者,几年下来,积累了 80 多篇赏析文章。

2008年4月18日至30日,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和大理州文联共同举办的《走进传统——点苍五子首届中国画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和大理明珠广场水幕宫成功举办。同年,张辉调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工作,之后长期供职于文博系统从事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这期间张辉得以对馆藏历代绘画作品加以研究借鉴,到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绘画艺术的营养,触类旁通。除去日常工作和创作,张辉特别注重画外功夫的积累,学习传统,感悟生活,专心读书,潜心创作。

“点苍五子”首展之后,五个年轻人经常集中在一起,互相激励、点评、切磋,一定程度上,也带动和激活了大理的山水画研究和创作的艺术氛围。这期间寇元勋老师虽然到了云大任教,但依然关心、关注着“点苍五子”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只要有机会回大理,就会抽时间与点苍五子小聚。

当时寇元勋老师就指出,作为“点苍五子”之一,张辉的山水画功底、基础和作品水准在大理都不错,但总的说来并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作品缺少自己的想法,所表达的意象比较模糊,作品还呈现在“模仿”阶段,且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俗套里面打转,还需朝着“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的方向努力,要争取机会走出大理,去开拓创作思路,开阔艺术视野。


嬗变的烙印

艺术创作的双翼,就是内容和形式。大理点苍山具有南方山水的秀美并兼具北方山水雄奇俊朗的特点,在作品的绘画形式以及反映的题材内容上,张辉的作品紧紧抓住了大理乃至云南红土高原地域特有形式的本质,在创作思想上始终围绕着艺术品能够体现它应有的、内在的审美特质这一主题进行反复思考,家乡的风土人情成了他创作的母题。

2012年,张辉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何加林工作室进修,得以结缘认识何加林老师,在何加林工作室他对国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样高规格的研修学习,机会难得,张辉倍加珍视,刻苦尤甚。何加林老师是当代山水画坛最具创造力的画家之一,他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态度,总在试法求新求变,其山水山水古意盎然,情趣独具,造诣深厚,别开生面,用墨多从平淡入手,尤重轻描淡写,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用线全是“骨法”,全是柔韧性极强且游离宋元之间的印痕。

何加林老师曾说,这个时代需要创造性,作为画家既要遵循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要在创造中转换笔墨形态,在创新中扎根生活现实,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去表现时代洪流,抒发家国情怀。何加林的艺术风格对张辉后来的山水画风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辉是何加林在国家画院高研班的首届学员,入室弟子。师从于何加林老师后,张辉的画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变化。在张辉看来,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质就是用心灵、用灵魂来再现人的情感,来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及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将色彩赋予灵魂,用色彩表现哲学的观念与思考。简单地说就是用心、用情、用意去创作,用灵魂深入的意识通过画作表达真诚、真实的情感。

在不断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张辉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水画感觉和路子,日趋得心应手地通过山水画表达自己情感,他也不再刻意去区分和追求每个阶段的不同,他深刻地体悟到用套路画画是对艺术生命的抹杀,也是缺少才情的表现,善于在统一的色彩中求得变化,进而将彩墨绘画的富丽之感转化为单纯的山水变化。张辉现在创作上最大的变化在于,不仅仅是表现形式变了,更加令人可喜的是山水画风格已经初显,至少在大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他画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作品来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这是张辉在山水画艺术语言上的巨大嬗变,是一个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形式已经开始为思想服务,形式成了一种手段,这个时候,他手中的画笔乃至原来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绘画的技巧都已经成了工具,他眼前和心里的创作的世界变得大而开阔了许多。

如何超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局限,是每一个国画家面对的难题。2016年,张辉创作的《彝山秋韵》曾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张辉力求在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语境中,加入一些边地民族文化元素。地域性与山水画相互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可从地域地理特点、地域文化特点两方面进行理解。就画家来讲,地域性中地域地理特点、地域文化特点对他们的创作主要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进一步彰显地域性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而言,地域性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可为画家创作提供多样丰富的素材,进而推动画家形成地域性艺术创作风格。某种意义上而言,地域性与山水画创作相互间有着动态的、复杂的联系,并且在各式各样因素的影响下会不断发展转变。《香巴拉并不遥远》获中国美协2015年全国山水画展优势奖(最高奖),他在这幅画中把诸多的藏文化元素巧妙地设计进构图之中,这个画面和构图脱离了传统山水的母体,山和水的融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空间得到巨大的张扬性宣泄,把精力投放在对山水认识的“形”上,弱化物象,突出笔墨的形质,气韵兼力、变异合理、狂怪有法、去来自然。在创作之中强调画面中形式的错落和呼应,强调点线面各自的独立意义,使他的笔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作品中有一般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明朗逸气,而绝无轻佻浮薄之气,这显然源自于他对笔墨品质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自我修炼。

在张辉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技术不等于艺术,只注重手上功夫而不动脑、不用情,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重复劳动。有一段时间张辉就用单一的色彩来画国画,用纯红色画,用纯蓝色画,用纯绿色画,暖调子和冷调子轮流着画。他尝试着画一批有思考、有思想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是意象的甚至是抽象的。这种形式感比较强的作品,对于张辉来说,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候一些展厅效果,往往需要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从《乡巴拉并不遥远》到《印象香巴拉》,然后张辉把那些藏族的地域文化符号和元素提取出来,进行重新组合起来,与大面积的纯色形成一个形式感很强的整体,这种形式感看上去很震撼,将笔墨语言与心灵体验直接对应,碰撞出强烈的“感情火花”。

2020年12月,《南山清韵》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伯年国艺”全国山水画作品展入会资格奖,在《南山清韵》中,极其多样的形式基因在张辉的内因作用下,得以留存,对应到绘画创作当中,亦即保有了极大丰富而多样的外在形态和表达方式,纯蓝的冷色调、纯红的暖色调,还有大绿、淡黄的笔墨创作,都是张辉形式上的尝试和突破。

张辉的“变异”山水以独特的形态与意象表现共同产生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图式,《梦境-家山》显示了鲜活的当代特征。他的这种“变异”源于他的才情、智慧的顿悟,取决于个人的艺术思考状态和内在情感表现的需要。《万物生长》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重温经典”第五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其中隐喻着个人的生存态度与审美偏好,把沉重深陷于传统纠结之中的山水转化为切入当代文化的意识之中。当他意识到描摹对象并不是绘画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后,便对自己以往的实践进行反思。何加林老师工作室提供的专业课程,为张辉的思考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他领悟到要走出“千人一面”的拥挤之路,必须在实践中踏上“变异了的真实”这座立交桥后,便执着地、全身心地投入于其中,几近狂热。他充满表现激情,不拘一格。这是他艺术生命真正的“嬗变”阶段,是一次重要的质变与升华。

何加林老师曾经评价张辉近几年的创作已经渐入佳境,笔墨清丽隽秀,构成奇巧多变,墨与色的组合抽象中隐含着云南七彩变幻的光怪陆离。

如今,张辉的作品则浸透空灵淡雅的画风。看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风味和久违的“古意”,虽清幽古雅,却全无刻意和呆板,他以坚实的传统功力描绘了苍洱山水、人物风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倾注了他对故土和云南高原的深沉热爱与他那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2016年3月,张辉从《中国书画报》所写专栏的诸多文章中精选后结集成《古画赏介50篇》一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从张辉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而最重要的一点,依然是那名古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现今的时代,学习和探索,依然是每一个人最实际也是最可行的进步之路。

张辉的文章

流水不争先一一张辉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流水不争先一一张辉和他的山水画创作

张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国画

2025-05-09